融通小初课堂 有效衔接贯通 ——赵国华、伍少坚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纪实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为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育人优势,促进小初语文学科教学优势互补,找准小初衔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教育合力,2024年6月5日,星汇学校小学部赵国华名师工作室联合初中部伍少坚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以“融通小初课堂,有效衔接贯通”为主题的小初衔接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两个名师工作室立足课堂教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现代诗教学”为载体,探索学段衔接新路径,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小学部朱芸老师和初中部王丹璐老师执教同一篇课文《纸船——寄母亲》。朱芸老师围绕“从文本细读中探寻诗歌的奥秘”这一任务,由学生学习过的《繁星》入手,总结现代诗歌不拘格式、韵律相对自由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中想象眼前的画面,进一步探究发现现代诗的情感。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意境,触景生情,情动辞发,反复朗读,层层递进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将积累背诵巧妙地融于情境之中。
王丹璐老师使用三句有关于“船”的古诗文,由此引出新课:冰心的纸船。其次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对母亲的思念。以“诗歌评点会”的情境,深入品读诗歌,通过品味字词句,体悟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深化对冰心母爱主题的理解。利用助读材料的补充,引导学生理解冰心身为游子眷恋祖国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借物抒情的手法,并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灵活掌握该手法。以教师与学生共读共写结尾,进一步深化课文中心,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情趣。
赵国华名师工作室成员刘芹老师认为朱老师以读促情,从旧知牵引到新知,环环相扣,抽丝剥茧,由易到难。上课伊始,朱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歌的主要形式,感受诗歌形式多样的特点。紧接着,朱老师通过链接冰心作品的特点和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孩子们感受世纪老人冰心的诗歌自然、童心、母爱的特点。第三个板块,朱老师紧扣诗意,抓住关键词体会到冰心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与学生共情,让思念之情从抽象到具体的词句表达。最后一个环节朱老师将课堂的情感推向高潮,在诵读中感受到纸船不仅象征着冰心漂泊无依的孤独,还象征着对祖国的思念,对母亲的依依不舍,表达了诗人纯粹美好的内心。
伍少坚名师工作室成员唐慧琪老师从四方面评析王老师的课堂,一是用阅读感悟,在朗读中体会冰心的情感;二是用炼字体察,从字词的揣摩中感受冰心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三是用板书升华,通过设计精美、巧妙的板书,凸显出对母亲、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四是用书写拓展,学以致用,通过写一首小诗深刻揣摩和体会冰心的感情,层层递进。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赵国华老师在总结时提出:“小升初”阶段,无论是六年级的老师还是七年级的老师都应该具备学段贯通的意识,做到上下连贯的衔接。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可能体现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思维品质”的衔接,既要照顾到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又要引导他们向着理性认识、抽象思维发展;从迁移运用发展到产生新的思考。他还强调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的老师都要注重小初衔接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连续性、进阶性和实用性,实现四个聚焦——教学理念聚焦目标导向,做到以智启人;教学过程聚焦任务驱动,做到以情动人;教学方法聚焦关键能力的培养达成,做到以法教人;教学实践聚焦文化自信,做到以文化人。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伍少坚老师提出小初衔接的目标一致,我们的课堂首先要在聚焦新课标、呼应学习任务群的大背景下,循序渐进地设置支架,以支架助力课堂生成;同时要站在儿童立场,鼓励和点燃儿童的表达欲,让孩子们去实践;最后要有系统思维的指引,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从而形成发展性的任务链,打造实而活的课堂。针对“现代诗教学”,伍老师认为这应该聚焦语言运用和思维培养,结合课标,比较五六年段与七至九年段中阅读与鉴赏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即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何品味,如何实现小初衔接,伍老师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带着凸透镜去聚焦深入文本;带着放大镜,由单篇入手放大到整个单元;带着望远镜,通过情境设计推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
本次“小初衔接”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虽然告一个段落,但学校发挥九年一贯制办学优势,着力打造以衔接力和横贯力为主轴的“小-初”衔接教研体系,助力创设学习共同体教研组织,形成人员合作、资源整合、学科融合的一体化育人衔接的思路不会改变。打通学段阻隔,变革贯通课堂,架起了初、小“面对面”教学交流的桥梁,创新衔接教研管理模式,进一步形成各个层面的“学习共同体”,我们永远在路上。
一审一校:汤玮琪
二审二校:伍少坚
三审三校:饶家强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